破发之殇:当资本的游戏规则遭遇信任危机

新股上市首日破发,曾是A股市场讳莫如深的禁忌话题。而今,这一幕却频频上演,成为投资者不得不面对的常态。2023年至今,已有超过百只新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,“打新必赚”的神话彻底破灭。破发股现象背后,不仅是一场资本游戏的规则重构,更是一场市场信任机制的深度考验。
从表面看,破发是市场化定价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。注册制改革取消了23倍市盈率的隐形红线,将定价权交还市场。券商、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在询价过程中博弈,最终形成的发行价格理论上反映了市场共识。然而现实是,部分新股发行市盈率高达百倍甚至数百倍,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这种“一步到位”的定价策略,虽然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和早期投资者的退出诉求,却透支了二级市场的上涨空间,将风险完全转嫁给中小投资者。
深入观察,破发现象揭示了资本市场功能异化的隐忧。资本市场本应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场所,通过价格发现机制将资金引导至更具发展潜力的企业。但在某些案例中,IPO似乎变成了造富机器而非融资渠道。Pre-IPO投资者、创始团队、保荐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,通过高估值发行实现财富更大化。某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前亏损累计超20亿元,发行市值却高达数百亿元;某新能源汽车企业量产能力尚未验证,估值已超越传统车企巨头。这些案例中,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被财富分配功能所替代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破发潮可能引发的信任危机。中国股市散户占比高,“打新”曾是普通投资者少数能够稳定获利的投资方式之一。当这种确定性被打破,投资者不仅会远离新股市场,更可能对整个市场的公平性产生质疑。数据显示,2023年新股申购户数较2021年高峰时期下降超过60%,市场参与度明显降低。信任是资本市场运行的基石,一旦受损,修复过程将十分漫长。
从全球视野看,成熟市场的破发率普遍在20%-30%之间,远高于传统A股水平。美国市场2022年新股首日破发率接近40%,香港市场同期也超过30%。这些市场投资者更注重长期价值而非短期价差,破发不被视为异常现象。A股市场要真正成熟,需要培养更加理性的投资文化,让投资者认识到新股投资本质是风险投资,不是无风险套利。
面对破发常态化的新环境,市场各参与方都需要重新定位。监管层应当完善询价定价机制,防止利益输送和过度融资;保荐机构需要恪守职业操守,合理定价而非一味迎合发行人;企业方应摒弃圈钱思维,尊重市场敬畏投资者;投资者则需提升专业能力,从打新套利转向价值投资。
破发不是末日,而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痛。它强迫所有参与者重新思考资本市场的本质功能——不是制造一夜暴富的神话,而是通过高效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。当泡沫被刺破,价值终将回归。那些具备真正创新能力、盈利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的企业,依然会从市场中脱颖而出。而那些仅靠故事和概念支撑的高估值企业,则难免经历价值重估的阵痛。
资本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,只相信价值。破发潮的洗礼或许正是A股市场从青春期走向成熟期的成人礼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失去的是无风险套利的幻想,获得的将是一个更加健康、理性、有效的资本市场。这阵痛值得承受,这学费值得交付——只为那更加明亮的资本未来。